大容量需练习速读能力 依据2017年高考考试语文学科的出题状况来看,与之前相比,高考考试语文出题还是存在变化。朱华华指出,2017年高考考试语文主要体现为两大变化:一是容量增大,文学类与实用类阅读由选考变为必考,这对考生的阅读理解速度提出了更高的需要;二是题量增大,增加为22道题,实质题量增加了两题,这则对考生的做题速度提出了更高的需要。 而《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概要》与2017年的考试概要相比,则变化不大,2018年的《考试大纲说明》中仅将2017年的全卷共22题变为了全卷共22题左右。由此可以推断,2018年的高考考试语文会继续秉承大容量的风格,考查信息年代和高校人才选拔需要的迅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置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需要:依据不一样的阅读目的,针对不一样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办法,提升阅读效率。不少考生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没办法完卷,增加了一篇1500字左右的现代文阅读文章,也就是说考生在150分钟内需完成近万字的阅读量,还要完成13道选择题和8道文字表述题,外加一道800字以上的作文,这对于考生的阅读速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剩下的两个月左右的备考时间里,提升阅读速度、多进行限时练习,可谓势在必行。 大视线需培养积累习惯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说,高等学校的培养目的是应付世界性的文化、经济、军事全方位角逐形势的创造性人才,假如其视线仅仅限于家庭、学校的直接经验,是不可以的。回顾近两年高考考试试题的选文,朱华华觉得充分体现了命题视线的广度,有很学术、很专业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方案:以气候正义为视角》等文章,有考虑转型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法的小说《锄》,有相对固定的传统古诗文而且呈现出了进一步拓宽视线的趋势。 譬如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在2017年以前一直以传记为主,但2017年则考查了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关于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比较,由四则非连续的材料组成,其中一则是图表材料,另三则为文本材料。这不只考查了考生的读图能力,还考查了考生综合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 朱华华还表示,《考试大纲》亦明确需要,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知道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达方法;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知道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知道新闻、专辑、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等,而且在2017年高考考试的论述类文本考查中,还特别新增了一个题型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这就需要考生不只要具备筛选信息、整理信息、比对信息、概括信息、剖析信息的能力,还要深入知道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达方法,涉及论证的角度、论证的过程、论证的结构等等,事实上是对考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要。朱华华说。 可以说,阅读视线广阔、爱念书,并且有分类积累整理习惯的考生会更占优势。临近高考考试,建议考生在最后两个多月的复习中,能继续维持肯定的阅读量,并能分类积累各种体裁的文体特点、常考试试题型、答卷术语等等,每一种文体都能构建一个常识清单、思维导图,譬如新闻方面,关于新闻的文体特点、手法方法、社会价值等等,关于新闻语言的真实性、文学性,新闻结构的合理性、独特质,新闻标题的艺术性等等,都要有意识地进行有关要点的分类积累。 大情怀需增强公民意识 国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立德树人的年代任务,在考查语文基本读写能力基础上,力求把核心价值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层面有机渗透到考试试题中去,语文学科特别是作文题最能体现这一需要。 2017年全国一卷需要考生从十二个中国关键字中选择两三个关键字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年轻人了解中国。每个关键字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可以说既能聚焦年代热门,譬如一带一路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广场舞,又能弘扬传统文化,譬如京剧长城中华美食,通过两三个关键字向外国朋友展示文化的中国、科技的中国、热情的中国、生态的中国、锐意进取的革新中国、如火如荼的时髦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家国情怀。当然,考生也可以直面进步中的隐忧,正视空气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以高度的忧患意识为国家出谋划策。 每道高考考试题都充分彰显了教育的大情怀,以体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立足点,紧扣年代脉搏。这就需要考生要增强公民意识,决不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做到人在教室里,心知天下事,关注国内外大事、时事,关注国际国内新闻热门,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年代生活,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在一篇千字文中去指点江山、纵论时局。 《荀子儒效》云:千举万变,其道一也。高考考试语文改革一直在路上,但必须具备常识、重点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的一直贯彻于每一套高考考试试题中,考生们若能夯实入门知识,练习速度能力,培养积累习惯,增强公民意识,提高语文素养,则必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决胜高考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