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大伙谈系列报道,所采写的稿件,在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非常有代表性,选题非常不错,反映了在目前社会中,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西安社会科学院、西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有关心理健康咨询师都对本报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大伙谈系列报道给予了充分一定,并针对每一个专题做了点评。
社科专家:7个话题是对家庭社会的新挑战
点评嘉宾:王国琪
(陕西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西安社会科学院青少年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话题之1、学雷锋学奥数哪个为先
专家点评:看重学习莫忘德为先
学雷锋和学奥数的话题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是时间上的冲突,但仔细剖析,孩子与父母的建议分歧,反映了家庭教育在智育与德育方面的价值取向问题,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是应以德育为先,还是应以智育为核先,现在,关于德育与智育的问题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中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问题渐渐遭到大家的关注。
看重孩子的学习,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千万不可以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不可以漠视德育的培养教育。
话题之2、女儿偷我百元,只为送我礼物
专家点评:走出物欲化误区掌握示爱
孩子偷母亲的钱给母亲买礼物,这本身反映了孩子想回报爸爸妈妈的意愿,是孩子有爱心和想表达爱心的一种体现。但从孩子为表达爱而不择方法这一现象来看,从深层次反映了孩子在同意父母及社会上的爱心教育时,明显地遭到了社会上物欲化倾向的影响。在现实日常,大大家多以物质为载体来表达对别人,也包含对孩子的种种爱,这种物欲化的蔓延也使孩子们深受影响并效仿。但孩子并不拥有任何经济支配能力,假如去盲从这种物欲化的示爱方法,势必出现诸如偷钱示爱的现象,甚至其他违法行为。
这也反映了现代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缺失,大人更应给孩子做好表率,教育孩子怎么样去感恩,走出物欲化的误区,变物欲为精神,倡导精神的升华,注意引导孩子认识爱、了解爱的正确表达方法。
话题之3、企盼变味童谣变成金色童谣
专家点评:孩子心声的一种反映
变味童谣的出现是童谣失去童真、失去童趣的体现。大家应该看到这种童谣的出现有其社会缘由:其一,成人之间爱的直白引起了海量孩子的模仿,使童谣愈加成人化;其二,变味童谣中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表达的是孩子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批判,是现实为这种童谣提供了素材;其三,孩子们缺少合适他们的精神食粮,缺少合适他们吟唱的健康童谣;其四,孩子们只有单调的学习,再学习,他们的精神世界极为单调,变味童谣恰好迎合了孩子们的需要。
但这类童谣都在一定量上反映了孩子的心理,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建议父母应多看重对孩子内心的关注,也呼吁更多合适孩子传唱的绿色童谣出现。
话题之4、父母接送热情VS孩子需要独立
专家点评:不要让孩子变成了袋鼠
父母执意去接送孩子,孩子口口声声需要独立,反映的是父母对孩子适度关心和过度保护的问题。父母保护孩子的意识,对孩子安全的担忧并无过错。适度的保护是必要的,但过度的关注总是会捆住孩子的手和脚,本该孩子做的事父母都大包大揽,这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进步都不利。
父母千万要防范袋鼠式教育,在保护孩子时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话题之5、让隔代教育成为特点教育
专家点评:成效取决于老人自己的素质
隔代教育本身是个中性的表达,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老人的自己素质,建议青年与老人应多交流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及教育观念,发挥老人在经验上、阅历上、时间上、耐心上的优势。
关于隔代教育的问题,大家不可以笼统的去评价其优劣。
话题之6、孩子另类语言冲击传统话语
专家点评:不要让垃圾话语玷污了孩子
语言的变动主要体目前词语的变动上,词语的变动是伴随社会的进步而发生的,在这转变的过程中,就势必会有健康的、经典的语言产生,也不可防止地会有一些垃圾语言出现,这是客观事实。孩子对于语言的同意是非常快的,反应非常敏锐,而且总是会不加选择地接收,更容易遭到不好的语言的侵蚀,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分辨好坏,掌握认识经典语言和垃圾话语有什么区别,坚决排斥垃圾词语。
目前一些很多出版物用一些另类的语言,以篡改名著来吸引读者眼球,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有关部门也应规范语言的进步和用。
话题之7、学生带手机,是否应该叫停
专家点评:反映了父母的教育消费误区
学生持手机弊病非常明显,反映了目前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教育消费问题,消费影响孩子的性格特点进步。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了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中消费的误区,觉得教育投资就是一味地烧钱,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在给孩子提供肯定的物质投资时,必须要重视对孩子进行精神投资,不然,盲目地投资会助长孩子的很多不好的习气。
错误的教育会形成孩子不好的的心理
点评嘉宾:王淑珍
(西安大康心理保健院首席心理健康咨询师)
大体上说,未成年人经过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教育后,会形成我们的性格和心理,而种种心理的形成又与目前的教育体制有非常大关系,包含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有不少误区,不少也缘于父母的教育心理疾病、错误的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值总是加强孩子的重压,使孩子过度追求完美,过度自责甚至有时没办法同意自己,形成不好的的心理。
诸如变味童谣反映了孩子对自己想法的表现欲望,目前的孩子都承受着非常大的重压,他们期望能对外表达自己,但又找不到正确的表现途径,总是会选择其他可以宣泄的途径,到于途径的性质他们就不在乎了;本身是简单的手机,但现实日常有些学生因为没手机,便因此而自卑,手机与自卑联系起来这完全是孩子自己心理的问题,是他们的从众、攀比心理在作祟,这都需要正确的引导。
很多孩子心理上有最强的表现欲,努力探寻让人关注的优越感,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理解,但总是不如自己想象的成熟,这种不成熟表目前行为上、思想上,引起孩子与父母老师,甚至与社会的矛盾,这也是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专家学者点评7个成长话题
专家总评
关工委:创办更多父母学校给父母充电
点评嘉宾:曹存玉(西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莫太高
这7个话题从很多方面反映了未成年人成长教育中的新现象。学雷锋与学奥数哪个为先的矛盾冲突其实更为实质地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致使了父母重智轻德,也增加了孩子的不想上学情绪,建议父母尽量地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实践教育,提升孩子的整体素质。
建议创办更多的父母学校
隔代教育其实也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却大概在很久内存在于现代社会日常,更多孩子的爸爸妈妈因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都交由老人来照看,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而且隔代教育也明显有其优势所在,只能考虑怎么样更好地体现隔代教育的优点,建议创办更多的父母学校,让更多的学生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们去同意教育,提升爷爷奶奶们的教育方法,灌输更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变味童谣也让减轻负担呼声再起近期听说了不少变味童谣的事,听后思想上感到非常震撼,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和这种现象,很多变味童谣中包括着色情、暴力倾向,表达了孩子的愤懑和不满的牢骚。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的减轻负担问题,孩子的书包仍然非常重,负担仍非常重,他们把不满的情绪通过变味童谣发泄出来,也期望这一问题能得到更为有效地解决。让好的社会环境、愈加多的绿色童谣去抵制变味童谣。
父母要充电适应新年代的孩子
面对新时期孩子成长教育中出现的愈加多的新问题、新状况,父母、老师都要给自己充电,跟上新形势,提升自己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水平,假如对孩子们已经接触到的新生事物或现象不知道,就非常难和孩子交流交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也会愈加深,就更难把握孩子的所思所想。只有父母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提升了,才会让孩子不反感,进而喜欢和父母交流、交流,达到教育上的共识,也才能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