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棱角分明、消瘦奇特的脸颊,一派狂狷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网络英雄人物“西湖论剑”……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他就是马云,中国电商网站的发展者,阿里巴巴网站开创者兼CEO。
“我相信80%的青年创业能成功”
马云和他的创业经验,与其他网络精英相比,看上去格外不同。
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候打架无数,受过处分,身上缝过13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父母到老师、邻居,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期望。
从小到大,马云不只没上过先进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其中首次高考考试,数学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考试前,他的老师说:“你如果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我一个人感觉,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我创业成功了——假如马云可以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青年创业能成功。”
马云特意叮嘱记者,必须要把这类话告诉所有想创业的青年。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如此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借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薪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亲友一致讥讽。
在大伙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须做下去,肯定有前景。他自己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拿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产品交易来保持运转。
两年间,马云不只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现在,正如马云当年所愿,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最大的翻译社。“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的想赚钱的人需要把钱看轻,假如你脑子里总是钱的话,肯定不可可以赚钱的。”第一次下海的历程,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领会。
“就算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1994年底,马云初次听说网络;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初次接触到网络。
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忙和介绍下开始认识网络。当时网上没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锐的马云意识到:网络势必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采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年轻人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地方。但,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舍弃了在学校的所有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网络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陌生的东西。
即便在全球范围内,网络也刚最初进步: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存活》、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网络,收发了第一封邮件。
在这种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网络来开公司、下海、营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如何?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尝试一下,不可以快点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就算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非我对网络有非常大的信心,而是我感觉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历程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可以你还可以掉头;但你若是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旧为我们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老婆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互联网”公司就如此开张了,网站起名字“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网络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