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办法
有考生觉得,做选择题只不过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其实,把握了读,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这里的读包含两点:
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字语和句子,迅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精读(文段)。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准;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办法 做选择题,基本办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此外,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样,要比对什么内容呢?
1.比对词汇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要紧信息,以偏概全)、改(改换词汇,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便组合信息)等方法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汇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什么词,改了什么词,添了什么词,它们是不是与原文意思一致。通常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类词汇最值得大家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不是有偷换定义之嫌。
示例:(2013安徽卷第1题D项)在科学本身的范围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定义,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些。
原句:它为打造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定义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附带地说,这个特征是慢慢进步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些。
比对:这个特征指的是它为打造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定义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而不是指定义,选项有偷换定义的错误。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每人等),看它是不是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示例:(2012安徽卷第1题C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原句:一方面致使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可能大概一定可能好像已经以后等),看它是不是混淆偶然与势必、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示例a:(2013安徽卷第1题A项)在科学本身的范围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定义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
原句:它为打造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定义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比对:原句是不表达,选项是不充分表达,程度显然是不一样的。
示例b:(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借助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去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置有关的皮层地区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有关的V4地区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借助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好像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讲,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置有关的皮层地区就会被激活。但若是一位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去上述地区外,与颜色认知有关的V4地区也同时被激活。
比对:原句中的好像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2.比对关系 (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不是符合原文意思,是不是合理。
比对词汇,重点考查的是是不是读准、了解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需要考生不仅仅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察每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含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普通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不是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不是有依据。特别看因果关系,是不是有强加、倒置不当。
示例①: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原句:生态文明不止是经济、政治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比对:原句是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示例②: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得资源的方法,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通常来讲,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关键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方法怎么样,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原句中用的是不管,选项用只有才能表述,这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判断是不是成立。
判断题选项的表述,有些是完整的判断形式,缘由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些只不过一个判断句。对完整判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缘由或条件文中是不是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不是有依据,三看缘由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不是有适当的逻辑关系。对只不过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不是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判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总是没提供)是不是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示例: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第一要考虑人工美的原因。
原句:在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如此,审美的环境保护不只包括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譬如,城市中的湖水被紧急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量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只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2、审题、答卷
1.审题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要紧定义、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理,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剖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剖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判断词汇,表明是在考查判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考试试题困难程度及做题办法。通常而言,需要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困难程度大,需要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需要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困难程度小,必须要用好比对法。
2.答卷
答卷步骤有3、读、找、比。
①读。通读全文,借用关键字语、句子,迅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筹备。
②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字,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
③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