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之前北大、清华招生老师们围追堵截高分考生的事吗?作为学生或者父母的你,是否也期望能有一天被北大、清华的招生老师们堵一堵? 如何才能成为他们? 为知道高分考生们的真实学习、生活、思想,成都商报记者对2015年被清华、北大录取的近300位四川考生进行了调查,期望通过事实,从他们身上看到高分考生的一些规律。 最后收购了50份有效问卷,北大和清华的考生各占一半。通过涉及家庭、学习、生活、情绪管理等32个问题的回答。 一个现象 看书偏文学 专业报理工 学习以外,他们还喜欢听音乐、看电视、电影、运动和念书。看书的门类以文化类、哲学类、社会学类、心理学类居多。在忙碌的高中生活时,有超八成的学生每周会分配2小时以上的时间在我们的兴趣喜好上。有超两成的学生每周会至少分配6小时在个人兴趣喜好上。 在专业选择上,有30%的考生选择了理学类专业、有26%的考生选择了工学类专业、有20%的考生选择了经济学类专业。
10%的选择了文学、10%的考生选择了法学、2%的考生选择了历史学。没考生选择哲学和农学。 这一现象,在北大、清华四川招生组老师们看来也十分正常。一位招生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拿到成绩后,几乎80%的高分考生都是冲着经济、建筑等热点专业去的。 教师家庭 比率大 50位被北大、清华录取的考生中有近1/3(15位)源于教师家庭,爸爸或妈妈中至少有一人是教师。 来自中等收入 家庭更多 为何家庭人均月薪高过8000元的家庭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的相对较少?专家表示,可能这部分家庭把孩子送出国的更多。 培训机构?无关紧要 52%的人参加过培训机构,培训的科目以数学、艺术类为主。有42%的考生参加过专门的奥数培训。但仍有近半(48%)的考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他们并不是赢在起跑线上 婴幼儿园小学都普通 初中最重要 这类高分考生并没赢在起跑线上,96%的高分考生读的是普通婴幼儿园,80%念的是普通小学。 但初中起,是不是是名校就开始变得要紧起来,有六成高分考生,初中念的是名校。在这六成人高考生中,成都区域的考生多源于:七中育才中学、石室联合中学、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等现在小升初的热点学校。 而到了高中,超9成的高分考生就读的都是省级以上示范校了。而通过自主招生环节被北大、清华录取的考生中特别以成都七中、成都外国语学校、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等名校居多。 一位川内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从他这么多年招生的经验看,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中,初中可谓是最重要的环节,假如初中成绩不好的孩子,到了高中非常难好起来。而高中名校严把入口关,收入囊中的考生本来都是非常出色的,再加上聚集了名师及多项优质资源,这类学生稳扎稳打地学习三年,高考考试成绩一般不会差。 他们多来自城市 家庭人均收入2000~8000元最多 报告显示,50位受调查的考生中,有31位来自城市、9位来自城镇、10位来自农村,来自农村的考生多是通过国家专项扶贫计划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在自主招生与一本批次录取时,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则以城市为主。 从家庭经济情况看,60%的高分考生源于人均月薪在2000元~8000元的家庭。爸爸妈妈从事企业员工的居多。 超五成的爸爸妈妈受教育程度在中专及以上。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极其关注,并常常关注各种教育信息。
50位被北大、清华录取的考生中有近1/3(15位)源于教师家庭,爸爸或妈妈中至少有一人是教师。 对此,成都社科院社会学所长王健表示,家庭经济原因的确会干扰孩子的教育成长。不少研究职员几年前就发现,北大、清华的农村考生在不断降低,这一大缘由就是家庭经济原因,倒不是上不起大学,而是由于经济原因致使他们不占据有利的教育资源。所以近几年,国家层面才大力推进扶贫专项计划,提高农村考生上名校的几率。 除此之外,经济情况更好的家庭会更关注孩子的教育,并且有能力给予孩子非常不错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对于为何家庭人均月薪高过8000元的家庭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相对较少的状况,她表示,可能这部分家庭把孩子送出国的更多。 他们读书非常拼 只有6%觉得自己靠的是IQ 除此之外,高分考生也并不是全都是天分异禀,他们读书也非常拼。超八成(82%)的高分考生晚上11点后才睡。有16%的考生是在晚上12点到凌晨1点这个时间才开始睡觉的。 但拼不代表都要头悬梁、锥刺股普通的苦读,充沛的精力也是重点。
46%的高分考生天天睡眠时间维持在6~7小时,有50%的考生甚至达到7~8小时。仅有4%的考生睡眠时间不足,只有5~6小时。 目前的父母从小学开始就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这类有用么?调查显示,从小到大,这类高分考生中有52%的人参加过培训机构,培训的科目以数学、艺术类为主。有42%的考生参加过专门的奥数培训。但仍有近半(48%)的考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在成都商报对他们的访谈中,谈到高考考试成绩,多数人觉得,稳定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是最后高考考试获胜的重点,只有6%的考生觉得自己靠的是IQ。 除去文化课程的学习,他们也极其看重综合能力的训练,六成以上考生常常参加社团活动、文静类活动和各种竞赛。 他们有好爸爸妈妈 超八成父母常和孩子交流 54%的高分考生父母几乎不会干预孩子的学习,84%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常常交流,其中14%的孩子感觉和爸爸妈妈像朋友,几乎无话不谈。 另外,这类高分考生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伴随的时间也居多,76%的考生反映母亲伴随在身边的时间居多。不少母亲是全职在照顾孩子。 传统观念里的好成绩和谈恋爱肯定是两个绝缘体,不过也有34%的考生表示自己在初中或高中阶段谈过恋爱。 在树德中学特级教师李桃的记忆里,她的教学生涯里一度见证了两对情侣双双考入清华、北大。但如此的例子,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李桃老师见得更多的还是由于恋爱影响了学习,最后高考考试失利的例子。 报告还显示,好成绩的孩子都有非常出色的爸爸妈妈。他们不见得职场地位有多高,但有一个一同点是,拥有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宽松、融洽的交流关系。 如何让孩子形成非常不错的心态、学习技巧和学习态度呢?在孩子六七岁之前,父母就要看重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习惯的培养。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校长李俊 权威访谈 看了调查结果 校长说:家风 看了成都商报记者对北大、清华今年已录取的川籍考生的调查结果,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校长李俊感慨地说:这结果正验证了一个孩子走向出色的三个重点原因:家庭、学校、自己。 他把好的家庭环境排在了第一位。这么多年,实外送走了太多高分学子,无一例外地有着非常不错的家庭环境。在他看来,家风正、文化环境浓、并且爸爸妈妈与孩子的关系非常融洽是造就一个出色孩子的重点,那样多年的经验看过来,好的学生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家庭环境熏陶出来的。 第二,调查中,初中开始,六成高分考生初中读的是名校。这一点在李俊看来,也正验证了小升初择校的热门。因为初中阶段是孩子常识、能力、价值观形成的重点期,为此,初中时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很重点。 当然,这类外力都抵不过孩子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技巧和好的学习态度的重要程度。在他的印象里,好学生的确是极少会补课的,即便开小灶,也都是奥数之类的培优课程。由于假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没法消化课程内容,需要课后补,那说明学习力和办法是有问题的。 如何让孩子形成非常不错的心态、学习技巧和学习态度呢?答案又回到了第一个家风。李俊说,在孩子六七岁之前,父母就要看重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