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招信息网 > 高考资讯 > 最新资讯

2019年高考考试语文一轮复习训练:概括散文内容要素

来源:www.csfprn.com 2025-06-23

最新资讯

  概括散文内容要素  1、  (2018深圳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  芦草之思  王巨才  ①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突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②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常常提到它,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镜头里、画面上、诗词文章中,只须有了那样几束临风摇曳的花穗,立马便活泛、生动、爽朗、辽远起来。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浪费时间,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③去年冬季,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问题,虽不重要,却顽缠,麻烦,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憋气深呼吸,大口吞咽热水,筷头轻触咽喉诱使作呕等,逐一试过,都不管用。去医院就医,说是腹腔横膈肌痉挛所致,用过一些药,也没明显成效。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没讲几句便听出蹊跷,说,是打嗝啊,对你说个秘方,准行。也是病急乱投医吧,将信将疑照记下来: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到中药店,坐堂大夫看了,说治呃逆吧,可以试一试。不想这一试,也就十来副汤药,那饿鬼般纠缠不休的病魔居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秘方中,芦根是治疗很多杂症不可或缺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④芦草每年4月发育新枝,端午前后,正是叶片舒展、成长旺盛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重视的节庆之一,我家人多费事,端午的头天就得开始筹备,要把软米(糜子)、大枣、芦叶、马莲条分别盛到瓦盆里泡好。第二天一大早,妈妈便端一小凳,坐在这类水淋淋的盆具间,像一位老到的艺术家,开始了熟练的操作。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按妈妈的说法要俊模俊样也困难。因芦叶窄,妈妈一般视叶片宽度将两片或三片叶子叠平整,先用左手拇指压在掌心,再用右手自如地卷成漏斗状,并依次充入软米、大枣,然后把漏斗上部预留的叶子折回来包裹严实,同时飞速用马莲条缠绕捆好。这段时间,左手是没办法动作的,全靠右手和牙齿的灵巧配合。我试过几次,不是漏米,就是散架。妈妈说,你们要都会,早不要我了。妈妈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一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冷吃比热吃更好,爽口,筋道。目前商店买来的粽子,无论稻香村的还是宫颐府的,精致是精致,但无论怎么样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味。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⑤深秋天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己家里用外,还扛到集市供应。这编席子也算得上个技术活,不是大家都干得了的。心灵手巧的,编出的席子平整细密,色泽光洁,技术不好的,做出的活粗粗糙糙,松紧不一,两者价钱相差非常远。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必不可少的。城里人春节,即便光景差些的,也要刷窑洞,换窗纸,买年画,贴对联,到年三十,生熟茶饭料理就绪,就换上新买的炕席,满窑洞顿时给衬托得豁亮起来,大家的心情自然也振奋了好多。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抢手货。城门外的河滩上,看成色的、量尺寸的、谈价钱的,熙熙攘攘,煞是热闹。农民由此有了一笔额外收入,一年的油盐钱和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  ⑥陕北生活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可以少的。一般的娱乐方法除去唱曲子、听古朝、闹秧歌以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一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肯定文静专长的农民。演出时不化妆,以说唱为主,同一表演者可饰演不同角色,却也能把剧情演绎得跌宕有致、声情并茂。乐器道具因陋就简,一块头帕代表小姐,一柄扇子就是秀才,锣锣鼓鼓,三弦胡琴,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类似洞箫,长短只有一尺,也是七孔,另按顶端的一个咪子,便可随剧情变化吹奏出或雄浑激越或悠扬委婉的不同曲调。这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用途,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了解有道情演出。  ⑦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湿,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一可见。那些零零散散成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在杜甫、范仲淹写于陕北的《羌村三首》和《渔家傲》中也没留下些许踪影,但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样多帮助,那样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样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芦草。  ⑨但不是每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意气风发、慷慨。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第④~⑦段中,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写芦草的?请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本题,仔细阅读第④~⑦段,紧扣芦草,抓住重点句子作答。依据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可概括出芦叶可以包粽子,依据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己家里用外,还扛到集市供应可概括出芦秆可以编炕席,依据其中有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可概括出苇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依据芦草生命力强可概括出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   四个方面:①芦叶可以包粽子;②芦秆可以编炕席;③苇秆可以做一种叫作管子的乐器;④芦草有顽强的生命力。(每点1分)  2.(整体概括文本主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的主题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本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散文内容的首要条件下,表达自己对散文主题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要讲解对主题的理解,就要回到原文,探寻能表露作者看法的句子。从标题看,本文就是一篇咏物散文,所以主题肯定是赞颂芦草的,至于具体赞颂了芦草的什么品质,则可以在文中找到。从文本倒数第三段来看,本文还是赞颂那些普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的。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①赞颂了家乡芦草的平凡和伟大,并以此赞扬家乡人民的平凡和伟大。②本文是一篇咏物的散文,家乡的芦草是写作对象。在作者笔下,芦草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但居然能治打嗝,能包粽子,能编席子,能做乐器,可见其虽平凡但却有用,能使家乡人的生活过得更好。③而从写芦草特征的各段文字来看,这类描写表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智慧。可以说,作者写芦草也是在写家乡父老,由于他们一样:生命力顽强、意气风发、慷慨。(每点2分)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8分)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一直伴随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与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高雅,建安图书却一直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平时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测算与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长期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风韵便是建安版特有些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的的福气,是它到今天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时候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的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屋,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屋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如何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没办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假如注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携带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高雅。但挤在这老房子子里生活的大家,对此早已视若无睹。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现在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些弃而不需要,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尤其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大家会巴看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置掉。这就是创造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势必的命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的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采集来的古版古书,与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有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情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撼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不是这样。直至今,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收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遭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的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是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尤其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年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很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大家却常常感觉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情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类商店里比较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类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极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四堡现有些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非常快灭绝。照此说来,最后的结果是,大家这个过去创造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样,哪个救四堡呢?  (节选自《癸未手记》,有删改)   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业兴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请依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是什么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对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是什么原因的剖析概括。答卷区间在文章的第⑥⑧⑨⑩?段。先逐段概括,然后依据内容分层概括:第⑥段尤其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大家会巴看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置掉是现代商业对其冲击;第⑧段文化遭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的的悲哀是现代人对先人留下东西的不看重;第⑨段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是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第⑩?段是写专家与政府对这种文化的不看重。综合以上即是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是什么原因。   ①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②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③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④政府和专家看重不够。(每点1分)  2.(整体概括文本主旨) 请概括本文的主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概括全文内容主旨的能力。考虑着眼点应为整个文本,抓住关键字句作答。依据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我也没办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这就是创造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势必的命么文化遭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的的悲哀大家却常常感觉到一种失落那样,哪个救四堡呢等句可知,作者借追述四堡雕版文化的辉煌历史,抒发了对这种文化在现代科技和商业文明冲击下衰败的惋惜和痛心之情,呼吁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作者追述四堡雕版文化的辉煌历史,抒发了对这种文化在现代科技和商业文明冲击下衰败的惋惜和痛心之情,(2分)呼吁对祖国传统文化进行保护。(2分)  2、综合练  (2017银川二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5题。(14分)  乡野里的青蒿  我家房前屋后,长满了青蒿。青蒿长得跟小树差不多,枝叶一层层往上长,绿绿的叶脉把地表遮蔽得密不透风。不过,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妈妈看着青蒿长高了,直接就拔掉了,要不就用刀子拦腰砍断。砍断的青蒿,沉静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成长侧枝。侧枝也是向上成长的,长出的侧枝,会把主干遮挡住,侧枝也能长成一株枝繁叶茂的小树模样,甚至更为稠密。  有青蒿的地方,地上的土层都较为潮湿。每逢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我家那些鸡猫鸭的,就躲在青蒿下面小憩,长在青蒿下面的杂草,被践踏得不堪入目。青蒿不是长青植物,叶片分好多细小的裂片。裂片具备多枚长三角形的栉齿,略呈线状披针形,幼时绿色,有纵纹,下部稍木质化,纤细,无毛。立秋过后,青蒿渐渐变黄,枝蔓上挂满了密密麻麻圆形的果实,秋风一吹,果实及细小的叶脉簌簌飘落一地。冬天里连续几个艳阳,枯萎的青蒿耗掉了藏在体内的水分,村里人会把青蒿一把火点燃,青蒿在烈日下燃烧着枯竭的生命。  在村子的庄稼地里,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较为容易见到,这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玉米秆都比青蒿高。在玉米的幼苗期间,青蒿刚刚探出个头,就被锄掉了,所以,长在玉米地里的青蒿都长不大。那些没被锄掉的青蒿,借着从玉米间隙筛下的阳光,屏住呼吸,安静地耐心地成长。而长在黄豆地里的青蒿,就较为幸运,它可以一直待到黄豆收后,还能在山岗上摇摆来,摇摆去的。青蒿的长势跟黄豆不分伯仲,黄豆地也锄草,但黄豆没玉米那样高,被锄掉的青蒿,阳光充沛时,又非常快长出来了。黄豆灌浆后,村民也不如何收拾黄豆地了。这时,正是青蒿疯长的最好机会,等到村民去地里抢收黄豆的时候,有些青蒿已盖过了黄豆。  村子里的人对青蒿没什么好感。那时也不了解青蒿的医用价值有那样大,总感觉它长在村子里比较碍眼。不过,烦人归烦人,不管村里的大人还是孩子,都了解青蒿有两种效果,止血与当旱烟抽。止血这种效果非常简单,采撷几片翠绿的青蒿叶片,在一块石头上把青蒿捣碎,然后敷在伤口处。当青蒿的汁液与血液混在一块时,血就会日渐止住,也可以防止伤口味染,具备消毒效果。当旱烟抽的都是村里的老人。村里抽烟的老人,每个人都有一个烟斗。有时去山里干农活,身上携带的烟丝不够了,就去抓一把青蒿或捡几片梧桐树的叶子。当旱烟抽的青蒿,是枯黄的。枯黄过后的青蒿,叶脉特别轻脆,轻轻在掌心一撮,叶脉就碎了。然后把细碎的青蒿跟所剩无几的烟丝,充分搅拌均匀后,放进烟斗里来吸,浓烟滚滚。我爷爷在世的时候,也如此吸过烟,那时我还懵懂,没问过爷爷,好吸不好吸。反正,爷爷吸着青蒿伴烟丝时的表情,跟吸纯烟丝的表情是一样的。  青蒿的一绿一枯,都演绎了不一样的价值:生,就生出期望;死,就死出价值。有一年,我从新疆回到老家,正逢妈妈在屋前晒青蒿。我问妈妈晒这个做什么?妈妈笑嘻嘻地跟我说卖钱。她还跟我说,对面住着的一个姑姑,一个夏季到山里砍苦药子(青蒿)卖,都卖了好几千块。那年青蒿的价格还很好,大概一斤十几块,妈妈从山里砍回的青蒿,也卖了好几百块钱。妈妈还跟爸爸说,明年把房前屋后的青蒿都留起来,把地里的青蒿也留起来。我跟妈妈说,这类青蒿就别弄了,卖不了几个钱。妈妈说,长在屋前的青蒿,砍掉了也浪费,卖几个钱是几个钱。第二年,妈妈老早就去山里砍青蒿了,一年下来,晒干后的青蒿差不多有好几百斤,结果没收药材的人,一直堆放在房屋里,一放就是两年,发霉后不能已扔掉了。妈妈扔掉青蒿的那年,刚好是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前一年。  后来,妈妈又跟我说,今年的苦药子(青蒿)要涨价了。住在对面的姑姑说,苦药子(青蒿)都上新闻了。我没问过妈妈,青蒿的价格如何,也不知道妈妈砍了多少青蒿,但我还是想,青蒿如以前一样,站在山岗上,非常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  (选自 2016年第9期《散文选刊》,有改动)  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剖析鉴赏,最适合的一项是(  )(3分)  A.散文开头写到,我家门前的青蒿,基本上都长不高,妈妈看着青蒿长高了,不是直接拔掉就是拦腰砍断。这是为了表现妈妈的勤劳和爱整洁。  B.第二段写青蒿,盛夏,鸡猫鸭躲在下面小憩;立秋,枝蔓上挂满了果实;冬天,却被村里人一把火点燃,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的深切同情。  C.文章第三段,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长在玉米地的青蒿和长在黄豆地的青蒿两种完全不同的命。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前三段写了青蒿被砍、被烧、被锄的情形,是抑;从第四段开始写了青蒿的效果和价值,是扬。  D [A项,这是为了表现妈妈的勤劳和爱整洁不妥,侧面体现青蒿生命力的顽强。B项,表达了作者对青蒿不幸命的深切同情不妥,没体现出深切同情的意思。C项,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有误,没比喻。]  4.(特定指向信息概括)妈妈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本来没什么势必联系,但作者将二者并提就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请紧扣青蒿,结合原文简要剖析。(5分)[来源:Z_xx_k.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总结内容要素、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紧扣青蒿, 剖析妈妈扔青蒿和屠呦呦获诺奖之间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可从青蒿命的变化、揭示的哲理和给人的启迪等角度剖析。   ①命的戏剧性变化:青蒿因门可罗雀而被扔掉,又因让人发现而名扬世界,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②价值的巨大差异:女科学家在它身上发现的是拯救人类生命的无限的医学价值,农村妇女在它身上看到的只是一斤十几元钱的微不足道的经济价值,同样的东西在不一样的人那里价值差距巨大。③揭示的哲理:日常,真的有价值的东西在被发现之前,总是会遭遇被忽略、被埋没、被误解甚至被丢弃的不幸。④给人的启迪:真的有价值的东西,不怕遭遇被忽略、被埋没、被误解甚至被丢弃的不幸,只须真的有价值,终究会被发现,终究会造福人类。(任选三条作答,答对一条给1分,答对两条给3分,答对三条给5分。其他有道理亦可)  5.(概括文本主旨)作者借乡野里的青蒿表达了对生活价值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分数查询析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第一把握乡野里的青蒿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乡野里的青蒿表达了对生活的价值。第二段通过描写青蒿长在玉米地和黄豆地的成长过程,表达了生命的坚韧不拔;第三段通过写青蒿的医用价值,表达了有益众生的生活价值观;最后一段中通过写青蒿上新闻后,仍如以前一样,站在山岗上,非常自然地为所需的人所用,表达了坚守本色、豁达淡泊的生活价值观。   ①坚韧不拔,不负生命。②平凡朴实,有益众生。③坚守本色,豁达淡泊。(答对一条给2分,其他有道理亦可)

热点专题

  • 2025年湖北荆州高校招生填报批次志愿及有关需知
  • 海南2025高考考试志愿填报时间安排
  • 2025年云南文山高考考试考试成绩查询时间及分数查询入口(6月25

[]2016高考考试政治时政

[]高考考试物理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