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招信息网 > 高考资讯 > 最新资讯

高考考试地理14个经典易错点,一轮复习需要攻下来!

来源:www.etsvt.com 2025-06-07

最新资讯

  易错点1  对地图三要点理解不清  易错剖析  (1)忽略图中的指向标,仍然根据上北下南的办法判断方向;  (2)对比率尺理解错误,不了解比率尺的缩放情况。  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关注以下有关常识:  1、怎么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  1.在一幅地图上判断方向,第一要看是不是有经纬网或指向标。  假如有经纬网,则依据经纬线的走向判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假如有指向标,则依据指向标的箭头方向来判断(一般箭头指向北方);  在没经纬网和指向标的状况下,根据一般规律来判断(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有经纬网或者指向标的状况下,因为其方向与普通状况不同,同学们极易判断错误,判断时可转换试题或者书本的角度,使其与大家习惯的方向一致(即面对地图,上侧为北方),然后进行判断。  3.以上状况为平面上方向的判断。在宇宙空间中,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只有东西方向,且方向依据地球公转的状况来判断(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比率尺复习点睛  1.比率尺的缩放  地图比率尺缩放的计算中常出现放大(缩小)、放大到(缩小到)和放大了(缩小了)等问题。  比率尺放大到原先的几倍就是原比率尺乘以几;放大几倍或放大了几倍是比原比率尺多了几倍。  比如:放大到2倍,就是原比率尺乘以2;放大或放大了2倍,就是原比率尺乘以3。  同样,原比率尺缩小或缩小了1/5,则原比率尺乘以4/5;缩小到1/5就是原比率尺乘以1/5。  2. 图幅的缩放  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而比率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比如,比率尺放大到原图比率尺的2倍,则图幅面积放大到原图面积的4倍。  3.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需要确定比率尺的大小  其办法是先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长度,得出长度比率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率尺,然后比较长度比率尺和宽度比率尺的大小,只能使用较小者或比较小者更小一些的比率尺,而绝不可以使用大于较小者的比率尺。  比如:用长和宽各1米的纸张绘制中国地图,可依据纸张长度和中国东西距离(约5200千米)求出长度比率尺为1∶5 200 000,依据纸张宽度和国内南北距离(约5 500千米)求出宽度比率尺为1∶5 500 000。然后可以得出在这张纸上绘制的中国地图比率尺不能大于1∶5 500 000。  4.比率尺的大小与坡度大小、风力大小的关系  (1)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率尺越大,坡度越大;比率尺越小,坡度越小。  (2)等压距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率尺越大,风力越大;比率尺越小,风力越小。  (3)等高(压)线疏密、比率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等压距)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等高距(等压距)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  5.比率尺的大小是指其比值的大小,即分母越大,比率尺越小,同样的图幅表示的实质范围越大,其内容就越简略;分母越小,比率尺越大,同样图幅表示的实质范围就越小,其内容就越详细。  易错点2  等值线弯曲情况判断不准  易错剖析  同学们易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弯曲的原因没理解和学会,且不可以依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来剖析问题而出错。  在复习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假如记忆不牢或者怕记忆不准确,可使用下面两个办法来确定:  (1)垂线法  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方向是从高值指向低值。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值区。  (2)切线法  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的数值大小。  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低值区;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高值区。  2、等值线的特点  1.同线等值:即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等值线,在同一条线上,其地理特点的数值相等。好似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等;同一条等震线上,烈度相等。  2.等值线应为闭合曲线:任何一种等值线,都应是闭合的曲线,虽然在图中可能看到不闭合,这是由于受图幅大小的限制,假如图幅很大的话,它肯定是闭合的。  3.等值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因为一条等值线上的值是固定的,因此同一个点只可能在某一条等值线上,但等高线在陡岸处可能重合。  4.等值线密集的地方,表示该地理要点在单位距离内的变化幅度较大,反之则较小。  若是等高线,则坡度较大;若是等压线,则水平充气压力梯度力较大;若是等降水量线,则降水的变化幅度较大。  易错点3  经纬网的特征不可以灵活运用  易错剖析  容易出错的地方:  (1)对经纬线的长度变化特征判断不清,容易受视觉的误导,误以为相邻两条经线在不同纬度间隔的距离相等。  (2)不可以正确比较比率尺的大小。  (3)方向判断错误。图中经纬线均为曲线,极易使同学们形成视觉误差。  (4)对有关地球运动部分的时间计算和太阳高度等内容判断错误。  解答有关经纬网判读的考试试题应注意以下内容:  1、经纬网地图上的长度  1.所有些经线都是等长的半圆,理论上讲为赤道长度的一半。而纬线的长度则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长,南北纬60度的纬线圈为赤道长度的一半。  2.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地址间隔的实质距离是111千米(也有些教辅上是110千米,做题过程中同学们可依据实质状况选择最简单的进行计算,下同)。  同一纬线上,经度相差1的地址间隔的实质距离是111千米cosplay(为该纬线的度数)。  3.依据上述内容可以判断出,相邻纬线之间的长度间隔相等;相邻经线之间的长度间隔不相等,在赤道处最大,在极点处为0(这点在圆柱投影图中非常重要)。  2、依据经纬网或者经纬度判断方向  1.在有经纬网或者经纬度的状况下,南北方向可以直接依据纬度判断,较为简单。  难题是东西方向的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无论南北半球都是自西向东,两点间判断方向要取最短距离,即两点间的劣弧段。  也可根据经纬度来判断,若两地分别坐落于东、西经度,把两地经度相加,假如两地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的地址在东边,西经的地址在西边;假如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东经的地址在西边,西经的地址在东边;假如两地经度和等于180,则两地互为东西方向,即说两地任意一地址在东边,另一地址在西边均可。  2.在以极地为中心的俯瞰图中,应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注意根据劣弧的方向来判断);而就南北方向来讲,不可以直接根据两地的纬度去判断,需要注意沿线运动中,其南北方向有一个转折点(即从极点做该线的垂线,垂足丙为转折点),从经过转折点的前后分别找出其运动的南北方向。  3、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判断  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  大家容易见到的大圆主要有三类:经线圈、晨昏圈和0纬线圈即赤道。  假如所讨论的点坐落于这三个圈上,则其最短航线可以确定,根据两点间的劣弧判断即可。  1.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两极点为最短航程,具体又分为三种状况:  (1)同坐落于北半球,最短航线方向肯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  (2)同坐落于南半球,最短航线方向肯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  (3)两地坐落于不同半球,这个时候需要讨论,确定过什么极点的为劣弧,再进行剖析。  2.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圈斜交,最短航程不经过两极点,而是向两极方向靠拢,可分为两种状况:  (1)甲地坐落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北;坐落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办法同上。  (2)甲地坐落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南;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北;坐落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办法同上。  易错4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不准  易错剖析  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不会依据等高线判断地形;  (2)不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相对高度;  (3)不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实质应用;  (4)习惯性地觉得站在高的地方肯定可以看到低的地方。  复习时要重点学会以下内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容易见到规律及综合运用  1.数值计算和数值规律  (1)同线等值,邻线可等值也可相差肯定值。等高距全图一致。  (2)两点间的数值差,有如下三种状况:  ①两点都在等值线上,则两点数值确定,数值直接相减;  ②假如一点在线上,一点不在,则在线上的点数值确定,不在线上的点数值不确定,为一范围,则求出的数值差也是一范围;  ③如两点都不在线上,则数值都为一范围,则求出的数据差也为一范围,且两个范围相减时,其中一个范围的大值减另一个范围的小值,前者的小值减后者的大值。  注:若有等值线重合如等高线的陡崖处,计算数值差与此办法相同,也可由此得出以下公式:  ①陡崖顶部的绝对高度(H)计算公式为:MH(M+d),M为陡崖处会集的等高线最大值,d为图中的等高距。  ②陡崖底部的绝对高度(h)计算公式为:(m-d)  m为陡崖处会集的等高线最小值,d为图中的等高距。hm,m为陡崖处会集的等高线最小值,d为图中的等高距。  ③陡崖的相对高度(H)计算公式为:(x-1)dH(x+1)d,x为陡崖处会集的等高线条数,d为图中的等高距。  2.综合应用  (1)与气候结合  ①地势升高1 000米,气温降低6℃;②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③阳坡热量条件好,阴坡相反;④盆地不容易散热,又容易引起污染空气的滞留。  (2)与河流水文结合  ①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地方及流向;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②水库坝址宜选在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区域或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这类区域不只库容大,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3)与运输线路结合  ①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区域,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要借助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短、坡度、少过河建桥;防止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  ②引水线路的选择应尽可能让水自流。  ③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量短,尽可能防止通过山脉、大河等。  (4)与点的区位结合  ①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河流下游,长期主导风向的下方;  结合地质、地形条件,工厂宜选在地基坚实、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势平坦开阔的地方;  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可能接近材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  如果是电子、半导体、感光器材厂等需要建在空气清爽、环境优美的地方。  ②港口的建设应选择在避风深水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③气象站应建在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方。  ④疗养院应建在坡度较缓、气候宜人、空气清爽的地方。  (5)与农业生产结合  依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种类、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策略,如平原区域进步耕作业,山地、丘陵区域进步林业。  2、可视问题  高考考试中常常出现判断等高线地形图中两点是不是可视的问题,在做这种题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察看两点之间是不是有山脊、山峰的阻挡,可用地形剖面图加以证明,假如两点分别坐落于山顶和山脚,还应该注意凸凹坡的问题。  在形态上,凹坡是下部坡度缓,上部坡度陡;凸坡则下陡上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凹坡等高线外疏里密;而凸坡则外密里疏。  同学们可以如此来记忆:  凸坡:等高线里疏外密,所以上缓下陡,看不见山脚。  凹坡:等高线里密外疏,所以上陡下缓,能看见山脚。  易错5  时间计算能力差  易错剖析  同学们易出错的地方:  (1)在图中找不到地方时或者区时的有关信息;  (2)运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时出错。  同学们在复习时要关注以下内容:  1、地方时计算  1.学会容易见到的有关地方时的信息。  某地白天的正中间时刻、某地1日内太阳高度最大、某地1日中物影最短、某地太阳坐落于最南或最北(极夜区除外)、某地物影坐落于最北或最南(极夜区除外)、坐落于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等信息均表明该地所在地方时为12:00;赤道上日出地的地方时为6:00,日落地的地方时为18:00。  2.有关地方时的要点。  (1)地方时的定义:同纬度区域,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2)求地方时的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址的地方时=已知地址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1。  ①加、减原则: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址在已知地址东边的用加,在已知地址西边的用减(注意这里的东西方向是人为规定的,以180经线为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挨近180经线的地方越在东边)。  ②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址与所求地址都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若已知地址与所求地址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  3.不少同学在进行地方时计算时出错是什么原因都是对公式学会不够熟练,或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  建议这类同学在进行计算时把计算公式写出来,根据计算公式将已知条件代入,一步一步地计算,千万不要只动脑不动手,不然计算能力差的同学极易出错。  2、区时计算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在进行区时计算时,不少状况下不是由于同学们不会做而是由于在做题时不注重细节,没看清题意而出现错误,所以在做该类题目时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1.已知经度求该地所在的时区经度数除以15,小数部分四舍五入  例:新加坡(104E)104156.9,是东7区。  2.在区时计算上大家一般说时间值大的在东,即:同是东经度经度值越大,时间值越大;同是西经度经度值越小,时间值越大。  3.注意世界上一些要紧区域的时区,如北京(东8区),伦敦(0时区),纽约(西5区),洛杉矶(西8区)。  4.注意给出的地址坐落于东时区还是西时区。  5.看了解题目需要的地址是在所给地址的东方还是西方。  6.依据东西方向,判断计算时是用加法还是用减法。  7.看了解题目给出的时间是24小时制还是12小时制,如不要把下午3点当作3点来计算。  8.看了解题目需要的是地方时还是区时,是求什么时区的区时。  9.为了防止错误,计算时最好按行书写,便于对照。  3、新旧一天的问题和日界线  1.新旧一天或者日界线的问题,是地理学科的一大难题。  容易见到的题目有两类:  一是给出日界线,需要依据两条日界线的特征找到其他信息;  二是给出其他信息,需要找出日界线的地方,然后进行其他解答如描述新旧一天所占的范围或者比率。  解答第一类题,同学们应学会日界线的一般规律,确定日界线的种类(人为日界线还是自然日界线),依据不同日界线的特征找到有用信息。  解答第二类题,同学们要明确两条日界线的地方,180经线的地方需要依据题目中有关经度的信息来判断,0时经线的地方需要依据题目中有关时间的信息来判断。  建议同学们必须要画图形解析答,特别要把方向、日期标注在相应地方上。  2.地球上的日期界线有两条:  一条是国际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即180经线,该日界线的地方不变,但时间在变化;  一条是0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它的地方是不断变化的,但时间不变,且当太阳直射0时经线时,两条日界线重合,全球为一个日期。  此外,地球上有两个日期。  3.新的一天的范围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至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180经线向西至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易错点6  不可以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特征及其应用  易错剖析  同学们容易错三个方面:  (1)不可以准确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常因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里各字母的意思弄混而出错;  (2)不可以对正午太阳高度进行实质应用,不理解正午太阳高度与热水器吸热面之间的角度关系;  (3)不理解图示所隐含其他有用信息。  解决以上问题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太阳高度及其应用  1.一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12:00、太阳坐落于一天中最南或者最北(极夜区域除外)、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都是当地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为H=90-|-|,其中H表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当地纬度,取正值;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另外,为防止计算绝对值出错或混淆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同学们可将此公式简化为H=90-,其中表示该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  3.正午太阳高度在实质日常的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与建筑物的采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前一幢楼在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不挡住后一幢楼一楼的阳光。  如北半球纬度为的某地,楼高为h,在充分考虑土地借助面积和好采光的状况下,两幢楼之间的适合距离是Lhcot[90-(+2326)]。  (2)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能热水器的最好角度调节:其基本原理是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但一直要使太阳光线与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维持垂直,以获得最好的吸热成效,即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最好夹角应该是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  (3)正午太阳高度与物影的关系:从方向上来讲,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所在的方向相反;从长度上来讲,物影的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呈负有关(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  2、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扩展  子夜和正午时,该地与太阳直射点均坐落于同一经线圈上,因而其子夜太阳高度可以借鉴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来计算(注意纬度间隔的计算)。  即处于极昼区的点,其正午太阳高度加子夜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倍。  依据此原理大家还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  ①发生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②若某一纬线圈上正好出现极昼,则该纬线圈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其上各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③处于极昼区的某一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与午夜太阳高度之和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倍;  ④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⑤假如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  ⑥假如太阳直射赤道以外的其他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肯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易错7  光照图判读时不可以找到重点信息  易错剖析  做题时容易读不懂光照图的意思,不可以将局部图转化为全图,无从下手;且在涉及陌生的图时易因找不到有关时间、经度等信息而没办法做题。  在复习时要学会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及隐含规律:  1、确定南北极  (1)侧视图中,一般是上北下南。  (2)从地球自转方向上看,逆时针为北极,顺时针为南极(北逆南顺)。  (3)从经度数排列上看,地球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或与西经度数由大到小的排列方向相同)。  2、确定东西经和东西方向  (1)以0经线为基准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由西经度进入东经度,即左西经,右东经。  (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依次增大为东经度,减小为西经度。  (3)同经度,东经度数大的在东方,西经度数大的在西方。  (4)异经度,则用两地东西经度之和的大小来分辨东西方向:a.若两地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度的地址在东方,西经度的地址在西方;b.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西经度的地址在东方,东经度的地址在西方;c.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180,两地互为东西方向。  (5)判断地球运动方向的常用办法是右手螺旋法则,即虚握右拳,大拇指指向北极方向,则四指表示地球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3、确定晨昏线  晨昏线又称晨昏圈,为地球上的大圆,其圆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1)在日照图上,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2)据昼夜半球判断:坐落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坐落于昼半球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  (3)晨昏圈一直平分地球(一半是昼半球,一半是夜半球)。  (4)晨昏圈是不断运动的。  (5)晨昏线夹在两条纬线之间并和这两条纬线相切,两个切点的地方时分别是0时和12时。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方:太阳直射点一直在黄道面上。  (1)确定直射点纬度:在日照图中,晨昏圈肯定与某纬线相切,切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数值上是互余的。据此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2)确定直射点经度:在日照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  5、确定某地地方时  (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即任何时刻赤道与晨线的交点都是6时,与昏线的交点都是18时。  (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与其正相对的另一经线地方时为0时,即正相对的两条经线地方时相差12时。  (3)经度相差15,时刻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刻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东早西晚)。  (4)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5)区时与地方时一致的地方在各时区的中央经线上(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数)。  (6)过日界线时日期发生变化,即日界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不同。  6、确定季节  (1)据晨昏线判断: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并通过南北极点,为二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则为二至日。  (2)据直射纬线判断:直射赤道,为二分日;直射回归线,则为二至日。  (3)南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  7、确定昼夜长短  (1)太阳直射什么半球(南或北),什么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直射点向什么半球(南或北)移动,什么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2)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与经线平面交角最大(2326),昼夜差别最大(此时为二至日)。  (3)依据同一纬线圈中昼弧和夜弧的相应长度确定昼夜长短:  昼长=昼弧所跨经度数/15 夜长=夜弧所跨经度数/15  (4)已知日出时间为A时,昼长=2(12-A),夜长=2A;  已知日落时间为B时,昼长=2(B-12),夜长=2(24-B);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夜长=24-昼长。  (5)同一纬度的不同区域,昼夜长短相同。  (6)南北相对、纬度值相等〖JP3〗的两纬线,其昼长之和为24小时,夜长之和为24小时,昼夜相对值相等(南半球某纬线的夜长等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  8、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日出、日落时刻)  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并与它们垂直。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时刻相同,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2)赤道上各地全年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3)南北极圈以内在极昼、极夜期的区域,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以上或者地平线以下,因而无日出、日落现象。  (4)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  (5)据昼夜长短推算日出时间A和日落时间B:  A=12-昼长/2=夜长/2;B=12+昼长/2=24-夜长/2。  (6)同一纬度的区域,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9、确定正午太阳高度  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直射点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渐渐减少。  (1)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永远为0。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0。  (2)纬度相同,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3)正午太阳高度的范围为0~90。  (4)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H=90-||,为当地纬度,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同半球取-,异半球取+)。  (5)正午太阳高度与地理纬度相等点的计算: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相等点为直射点的纬度与90之和的一半;另一半球相等点的纬度为直射点的纬度与90之差的一半。  (6)同一经线上,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  10、确定今日与昨日在地球上所占的比率  (1)当0经线为0:00时(0时经线和0经线重合),180经线上为12:00,全球两个日期正好各占一半。  (2)当0经线为12:00时,180经线为0:00或24:00(0时经线和180重合),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3)当0时经线在东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旧的一天占一大半。  (4)当0时经线在西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大半,旧的一天占一小半。  易错8  不会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  易错剖析  易出错的地方:  (1)不理解图中各条线的意思和特点;  (2)混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清楚图中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  等太阳高度线图一般由经线、纬线和等太阳高度线组成。  其中垂线一般表示经线(有时是两条相对经线的各一部分),横线一般表示纬线(有时画成曲线,有时仅仅表示通过直射点的一条线而已),同心圆表示等太阳高度线。  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太阳直射点和其他各点的经纬度判断  难题提示: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就东西方向而言,假如太阳直射赤道,则两点间经度差等于太阳高度差;假如太阳直射其他纬线,则两点间经度差大于太阳高度差。  2.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间和季节的判断  难题提示: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渐渐减少;通过该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通过该点的纬线即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渐渐减少。  依据太阳直射的纬线可以推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有关的地理现象。  3.晨昏线的判断  难题提示:假如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判断。若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则为晨昏线。  一般而言,在这种图上,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而图中其余部分各地的太阳高度均大于0,因此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  若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此图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4.因为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因此该经线上的纬度跨度也应该是180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坐落于太阳直射经线最北点以南,北极点与最北点的距离大小为太阳直射纬度的度数,图上没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点坐落于太阳直射经线最南点以北,南极点与最南点的距离大小为太阳直射纬度的度数,图上没北极点。  易错9  对大方热力用途理解不清  易错剖析  同学们出错主如果由于不理解大方的受热过程及各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不可以准确判断图中序号的意思,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原因理解不清。  在复习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大方的热力用途,包含大方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用途与大方对地面的保温用途。  削弱用途减少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保温用途又提升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  2.太阳辐射穿过大方层时受大方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用途,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遭到削弱。  (1)在对流层里,对太阳辐射起吸收用途的主如果水汽和二氧化碳;在平流层里主如果臭氧。吸收用途具备肯定的选择性。  通过大方的吸收用途,太阳辐射被削弱的部分主如果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对可见光影响不大。  (2)反射用途没选择性,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层的反射用途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能力愈强。  除此之外,大方中的杂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颗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  (3)当太阳辐射在大方中遇见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类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  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可以到达地面。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散射用途的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等时,它们的散射无选择性,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  3.大方主要依赖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方增温后又以大方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方逆辐射,从而达成对地面的保温用途。  易错10  错解充气压力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易错剖析  同学们出错主如果由于不可以依据图中的风向与纬度值来判断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名字,审题不认真,对充气压力带、风带所处的南北半球没判断准确。  正确判断充气压力带、风带的半球地方与名字与正确理解充气压力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解答该类题的重点。  假设陆地表面是均一的,受地球自转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风四带(或是六风七带)。  充气压力带、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带状分布,并且高低充气压力带相间分布,充气压力带、风带相间分布。  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大对充气压力带、风带地方的记忆,并应该注意通过各种变式图来强化理解,如此才能在不一样的情境中作出准确、迅速的判断。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原因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充气压力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充气压力中心。  不同季节大方活动中心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夏天陆地温度高、充气压力低,形成低压中心,把原来纬向分布的副热带高充气压力带割裂,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亚欧国内上形成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冬天陆地温度低、充气压力高,形成高压中心,把纬向分布的副极地低充气压力带割裂,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亚欧国内上形成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南半球由于陆地面积比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大方活动中心不典型,充气压力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不同季节出现的大方活动中心的成因、地方加大理解记忆,同时应该注意将它落实到地图上。  易错11  不可以正确判读锋面气旋图  易错剖析  同学们易出错的地方:  (1)将图中充气压力相等的点连接时,不可以根据肯定的趋势,只不过机械地连接各点,因而找不到低压槽线的地方;  (2)不了解锋面出目前低压槽线上,高压脊线处是不会出现锋面的;  (3)不可以分清锋面降水的地方。  在复习中应该注意锋面气旋的容易见到问题:  1.冷锋、暖锋的判断:在锋面气旋中,要判断冷锋和暖锋,需要先看出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主动移动。  常规的办法是依据槽线处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判断,在途中可先画出充气压力梯度力的方向(由外向内,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再依据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向右偏转)画出气团的运动方向。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规律:锋面气旋(南北半球都是这样)中,左边的为冷锋,右边的为暖锋。  2.降水地区的判断: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而暖锋降水在锋前。  但锋前、锋后的判断是一个难题,这要依据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剖析,锋面将要经过的地区为锋前,锋面已经经过的地区为锋后。  这里同样有一个规律:锋面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  3.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时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而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  4.误以为存在锋面反气旋:有不少同学在学过锋面气旋后,一直想着在高压延伸出来的高压脊处也应该有锋面,会形成锋面反气旋。  其实不然,在低压槽处空气是向槽线处辐合的,冷暖气团交汇,因此可以形成锋面;而在高压脊处,空气是自脊线向外辐散的,冷暖气团不交汇,因此不会产生锋面。  易错12  气候种类判断不准  易错剖析  (1)判断气候种类之前,没先确定南北半球,致使气候种类判断错误;  (2)不了解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气候的一种。  气候种类判断和气候特点剖析是考生应拥有的基本能力之一。气候种类的判断取决于对气候特点的剖析。  气候的基本特点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点构成,不一样的气候种类其气温和降水的特征是不一样的,而气候特点又是不同气候因子用途的结果。  所以气候种类的判断,事实上是对气温、降水统计资料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剖析和总结,容易见到形式有:  1.依据气候要点统计数据,判断气候种类。  2.依据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种类。  3.依据气温和降水的坐标图,判断气候种类。  4.依据经纬网图、海陆轮廓图,判断气候种类。  解答读图剖析题一方面要搞清坐标或点的意思,其次还要在图上进行必要的测算,最后依据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及两者的配合状况,确定气候种类。  易错13  不可以灵活学会地形对天气及气候的影响  易错剖析  (1)不可以正确理解题干的意思;  (2)地理计算能力差。  地形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可简单总结如下:  1.地势高,则太阳辐射通过的空气柱的距离短,空气密度小,水汽、微尘少,因大方的吸收、散射等用途而损耗的能量少,因而太阳辐射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强。  2.地形对气温影响非常大  第一,因为坡向不同,日照和太阳辐射条件各异。通常来讲阳坡气温高于同海拔的阴坡。  第二,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  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国内接触面积小,遭到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方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  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温日较差非常大。  第三,海拔对气温的影响较大,理论上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  最后,谷地或盆地地形容易阻挡其与外面的热量交换,使之形成高温或者低温中心。  3.地形与风  第一,高大山脉和高原的热力用途和动力用途十分巨大,如青藏高缘由于它和四周自由大方的热力差异,所导致的冬夏相反的风靡风系,称为高原季风。  第二,局部小范围山脉可形成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充气压力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近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近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  第三,在山脉背风坡常形成焚风。  最后,当空气由开阔区域进入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从而形成狭管效应,导致风力加强。  4.地形与降水  第一,受地形抬升有哪些用途,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  第二,在迎风坡,由山脚向上降水量起初伴随海拔增高而递增,到肯定海拔降水量达最大值。  此后,降水量又伴随海拔增高而递减。  5.山脉与气候  高大山脉不只本身具备特别的气候特点,而且还影响邻近区域的气候。  如国内有的山脉可以阻挡或改变气流的运动状况,使北来的寒潮不容易南下,南来的暖气流滞缓北上,又可使湿润气团的水分在迎风坡形成很多降水,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出现很大的差异,山脉总是成为气候地区的分界线。  总之,大致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南北气温悬殊为主,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以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旱为主,高耸绵延的山脉则是不同气候地区的分界线。  易错14  不可以正确剖析和描述气候特点  易错剖析  (1)容易忽略题中两个重点信息点,从而出现漏答现象;  (2)不了解气候特点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考虑。  通常来讲,大家描述或剖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基本上从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点来考虑。  气温主要考虑气温高低及温差大小,降水主要考虑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  另外还要考虑水热组合情况,若是特殊状况还要考虑光照或者大风等。  这里以北美为例,说明怎么样剖析其气候特点,并介绍综合学习法的一般步骤:  1.指出北美的地方及范围,即搞了解在哪儿的问题。  2.依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剖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地方、海陆分布、地形、洋流、充气压力带及风带等方面去考虑。  3.剖析各原因的特征,看它们在构成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用途。纬度、西风和地形等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  4.剖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上述原因中,纬度地方决定了北美主体部分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内,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妨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热点专题

  • 2025年海南高考考试作文题目公布
  • 高中一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2025年内蒙古高考考试作文题目公布

[]2011年高考考试物理二

[]高考考试必背古诗词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