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下出孝子已经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但延续到今天,这种方法还有什么用?到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天津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说,在国内,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才的古训。但事实上,家庭暴力给孩子带来的不止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
一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虽然幼小,但伴随年龄的增长,一个要紧的心理特点是自尊心愈加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紧急损伤。有些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进步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二是迫使孩子撒谎
有些孩子慑于爸爸妈妈的重压,表面服输,内心不服,来个好汉不吃眼前亏,掌握了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的不好的性格。
三是对爸爸妈妈忌恨报复
一位妈妈惊恐地说: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只短凳朝我扔来,险些砸在我的头上。他还恨恨地说,走着瞧吧,过几年再算账!想想儿子的话,我的心都凉了。
四是容易使孩子形成暴躁的性格特点
父母对孩子动辄打骂,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常常挨打不只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的性格特点,在行为上也是给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当孩子与别人相处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当遇见某些不好的刺激的时候,比较容易产生攻击行为。有些孩子离家出走、浪迹社会、最后走上犯罪道路与爸爸妈妈的打骂不无关系。
五是使爸爸妈妈丧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有个5岁的孩子挨了爸爸的打之后,指着爸爸说:你有哪些本事?就会欺负孩子!爸爸说:我打孩子反而让他瞧不起我,当时真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