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高招信息网 > 高考资讯 > 备考策略 地理

浙江高考考试生看过来:老师帮助备战选考地理

来源:www.huifengyu.com 2025-01-18

地理

  浙江新高考考试模式下的地理选考怎么样进行高效的复习,是摆在每位高中地理老师面前的新问题。笔者从浙江新高考考试试题入手,剖析加考试试题特点,推荐加考试试题的复习备考经验。  加考试试题剖析  1。考试知识点分布特点  新高考考试策略地理考试模拟试题由必考试试题和加考试试题两大多数组成。其中加考试试题第28题是以世界地区为背景的考试试题(命题侧重于自然地理),第29题是以中国地区为背景的考试试题(命题侧重于人文地理)。高中地理选修模块的《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与必学模块的地球运动部分,放到加考试试题部分进行考查。前几次考试的加考试试题分值分布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地球运动部分的分值基本稳定在3-4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及环境保护部分与必学模块内容有重复,其分值波动相对较大,为8-12分。  地理加考试试题必学部分要点分布大致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地理加考试试题考试知识点集中于四个部分:自然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地区产业活动、地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2。考试试题特征  强化对地理原理的应用、地理问题的剖析。  因为历史缘由,浙江高初中生的地区地理常识较为欠缺,这是高考考试命题人不可以忽略的现实。因此浙江高考考试命题中有关地区特点,如经纬度、海陆地方、河流、交通线路等,考试试题都会以显性信息形式呈现,而高中地理必学部分的常识、原理,如充气压力带和风带的地方、人口增长种类、城市空间结构、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的定义及形成过程等,则以隐性信息形式存在,需要考生记忆和理解。  比如:[2015.10]28(2)比较①地和②地气候特点差异并剖析其成因。  题目图像中给出了①②两地的经纬度地方、海陆地方,材料二给出了①地(海拔380米)和②地(海拔457米)气候资料统计图。  [2017.4]28(3)甲地是所在国花生主产区,剖析降水特点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题目以表格的形式给出了甲地的降水特点(见下表)。

  重视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在命题上多以局部地区为背景,推行地理要点的主题探究,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原理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地理过程的逻辑思维能力。如2015年十月28题和2017年4月28题。  愈加关注社会热门。  比如:[2016.4]29(3)剖析贵州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渠道的重要原因。(4)在1、2、三产业中,各写出一个易地搬迁后劳动力就业的合理方向,并分不要说明理由。  背景是精确扶贫。  [2016.10]28(3)指出鲁尔区治理后区位原因的主要变化,并剖析其对莱茵河变清的影响。  背景是国内对水环境治理的看重,尤其是浙江五水共治的政策手段。  [2017.4]29(3)剖析赤峰有益于形成种-养-加产业链的条件。  背景是国内地区农业进步、增收的政策。  从小切口、小角度剖析区位原因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等原因的变化,不可防止地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考试试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区位原因变化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时间、空间角度剖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影响,这就需要在复习中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比如:[2015.10]29(2)借助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特点农商品,可以弥补传统贸易方法的什么不足?  考查学生对贸易方法改变对人类生产、生活主要影响的理解,角度指向传统贸易方法和电子商务平台。  [2017.4]29(1)与游牧相比,讲解定居后牧业区位原因的变化。  考查学生对游牧业定居后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的理解。角度指向定居与游牧对比。  选修模块命题侧重于成因剖析及应付手段。  以前几次考试选修模块的设问来看,自然灾害模块设问多为灾害成因剖析与应付手段。  比如:[2015.10]28(1)近年来,非洲东部不少国家遭受紧急的旱灾,简析其大旱的自然缘由。应付干旱,这类国家在进步农业中可采取什么手段?  [2016.4]29(2)贵州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______、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剖析该省地面塌陷多发是什么原因。  [2017.4]29(2)剖析赤峰发生白灾的自然缘由,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重要原因。  环境问题模块设问,多为环境问题成因、产生后果与对策。  比如:[2015.10]29(3)该农业生产基地在土地资源保护方面应采取什么主要手段?  [2016.4]28(4)剖析20世纪50至70年代洛杉矶市出现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原因。  [2017.4]28(4)剖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是什么原因及渔业生产现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复习方案  新的高考考试模式、新的高考考试试题结构,给中学习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怎么样适应新的高考考试规范,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复习水平,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1。强化定义、原理教学  从这几次地理考试试题的特征看,自然地理部分的考查侧重于对地理原理的活学活用、对地理定义的精确认知。需要考生在充分领悟地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常识剖析解决实质问题。  而在定义原理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经典的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定义及原理的本质特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定义、原理理解准确、全方位。  如热力环流原理教学。热力环流定义在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运势动有垂直和水平等。教程上对热力环流形成的表述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导致不同区域气温的不同,并致使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充气压力差异,引起大方运动。这还不足以让学生精确学会定义,还需要辅以教程给出的图像、文字资料进行剖析。  从地理定义、原理的外延递进中强化地理思维。  地理定义、地理原理需要在健全常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譬如复习热力环流时,通过条件的追加,递进复习 海陆风、山谷风、季风环流、城市热岛效应等,就能较好地健全学生常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如下图)。

  类似的地理定义、地理原理如气候形成与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带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分布规律、区位理论等都可以使用如此的复习方法。  关注地理现象的发生、进步、变化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进步的时空演变过程。高考考试命题总是需要学生认识在肯定的时间间隔中国大陆理事物和现象发生、进步、演变的过程,从中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变化规律,推断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情况(如区位原因的变化等)。  对地理过程的复习应多使用图示法进行。比如:  大方受热过程

  在复习中大家需要关注的地理过程还有:运用图表说明外力用途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剖析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简述主要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理解人口的增长过程、剖析某地区城市化过程和工业化过程及特征等等。  2。强化地理原理在地区中的落脚  怎么样把必学教程中的定义、原理落脚到地区中?笔者建议以小专题形式落实,形成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答卷模型。  自然地理专题:如剖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1)外力用途与地表形态冰川用途与北欧峡湾、冰蚀湖的形成。  (2)内外力用途与地表形态板块运动与火山(乞力马扎罗)、裂谷;断裂下陷与湖泊。  (3)内外力一同用途与地表形态黄土高原的形成。  人文地理专题:如评价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的形成美国小麦带(棉花带、玉米带等)的主要生产条件或气候、地形等要点对美国农业地区专门化(农业带)形成的主要影响等。  小专题的复习形式,连接了地区地理与系统地理,衔接了复习备考与考试仿真,对学生题目信息的获得、答卷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3。整理必学与选修模块  《自然灾害与防治》与自然地理各要点联系紧密,其拓展加深主要表目前自然灾害的地区分布、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本模块的学习需要基于必学课程各单元的学习,进行适合的迁移和拓展。如地质用途与地质灾害、大方运动与气象灾害等。  《环境保护》模块,更多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主要影响。高中地理必学Ⅱ、必学Ⅲ单元中,都涉及了人文地理环境每个要点(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如必学Ⅱ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进步中,第一节就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四节是《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渠道》;必学Ⅱ第二单元中,主题就是地区可持续进步,其中的湿地保护、土地荒漠化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矿产资源 开发与保护等等,都可以在《环境保护》模块中找到相对应要点。  因此,在复习时,要强化与必学模块的有效整理,提升对选修模块常识的理解和学会能力。  4。掌控课堂,提升课堂效率  地理复习要打破常规,以巧变带量产,提升课堂效率。  同域异构,帮助学生打造思维模式。  同一个地区背景,一样的考查方法,通过设问指向的改变,帮助学生学会答卷规律,打造答案模型,以理解应万变。  例:[2015.10]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2为图1中①地(海拔380米)和②地(海拔457米)气候资料统计图。

  原题:比较①地和②地气候特点差异并剖析其成因。  变化1:剖析降水对①、②两地气温的主要影响。  变化2:剖析①地冬天气温低于②地的重要原因。  变化3:剖析①地夏天气温高于②地的重要原因。  变化4:剖析①地气温年较差大于②地的重要原因。  变化5:描述①地(②地)降水特点,并剖析其成因。  变化6:比较①地和②地降水特点差异并剖析其成因。  同一个背景材料,同一个问题,通过不一样的设问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命题意图,打造答卷着眼点,提升得分率。  异域同构,帮助学生理解地区差异。  如浙江2016年十月加考试试题第28题,假如把地区背景换成美国,此题又该怎么样作答?  例:如图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剖析D地区土层较薄、有机质含量较少是什么原因。  (2)剖析五大湖航运价值高的自然条件,并说明新兴工业进步后其水运地位相对降低是什么原因。  (3)指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位原因的主要变化,并剖析其对该区域城市化(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影响。

  同一设问方法放在不同地区,就需要学生对地区特点进行认真剖析才能得出答案。  新的高考考试模式给老师们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留神察看、潜心钻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肯定能找出合适自己、合适学生的教学办法,也肯定能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地理成绩方面总结出高效的教学办法。  (本文作者:康同杰 高级教师)  原文刊载于《浙江考试》期刊2017年第9期

热点专题

  • 浙江高考考试生看过来:老师帮助备战选考地理

[]高中三年级地理一轮复

[]浙江高考考试生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