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个借助 事半功倍 1、合理的利用考试大纲。
将考试大纲上的每个要点真的学会,并且强化有关要点之间的联系。 2、合理的利用课堂。
目前,每个学校基本上处在二轮复习的最后阶段。相信你的历史老师肯定是在将三本必学、两本选修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帮你构建专题常识板块,形成对历史学科内常识综合规律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这就需要同学们合理的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 3、合理的利用习题。 1.历史学科解题办法 (1)选择题:选择题共有11题,每小题4分。第一搞了解题干的需要,然后再分别审视每个选项,确定其中的最好选项。总是有三类选择题比较难:①多选性质的选择题,这就需要考生回顾入门知识,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取舍。②逆向思维选择题,这些选择题增加了困难程度系数,干扰考生的正常思维。因此,先把题干做正向思维处置,用排除法排除符合正向思维的选项,最后把选中的选项与题干相联系,做到万无一失。③带有材料性质的选择题,如文字材料或者图片材料等,这就需要考生先把材料了解,然后从文字或图片材料中尽量多地提取有效信息,不适合与所学的常识结合得太多,最后从四个选项中选择出最好选项。 (2)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共2题,特别是第12题,题目的特征是分值高(40分)、时间跨度大、覆盖的主干常识多。答卷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审题,搞了解题目到底问什么、共有几次设问。2、提取有效信息。至少要阅读三遍文字材料或者图片等,从中提取很多的有效信息。3、依据题目所设的时间范围,回忆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点,提取有关的常识。4、整理答案条理化。尽可能做到条理了解,有关的要点不要疏漏,切忌答案的文字一大片。5、尽可能用历史语言。考生在文字表达上写了不少,但缺少历史高度,应尽可能说了解历史事件的性质及主要影响。 2.例题剖析 例1、2009高考考试题第12题关于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以此为话题,从汉唐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二战后的英国、苏联再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围绕民生问题的一系列举措,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使考生认识到重视民生,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步;不重视民生,势必会干扰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发展,致使社会动荡不安。这道题虽然设问有六问,但,仔细审题后不难发现,前五问基本上考查的是与民生这一话题有关的古今中外的入门知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要紧理念就是强调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而新教程无一例外将中外历史编到了一块,这有益于将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背景中考查,使学生打造新的历史观。 4、合理的利用时间。建议同学们原则上将把握性比较大的学科排放在第一答卷顺序上,每一个学科用时45分钟,剩余15分钟用于涂卡和检查。